·当前位置:首页 > 业内新闻 > 详细信息
发布时间:2020/11/4 阅读:1579次 【字体: 】 【背景色 -              
鸡自力更生之难——我国黄羽肉鸡育种有突破,白羽肉鸡仍被“卡脖子”

  作为美国和欧洲实验室数十年基因研究的产物,白羽肉鸡在中国孵化得益于全球供应链。这些产业链比人们想象的要脆弱得多。动物疾病、美中贸易战和新冠疫情都对工业化鸡肉供应造成威胁。
 
  这使得这些小鸡成为一个有趣的窗口,从中一窥中国与高科技全球化之间日益复杂的关系。中国因高科技全球化而繁荣,但中国政府也担心过度依赖外国。白羽肉鸡可以在出生40天内长到2.5公斤。本土品种黄羽鸡出栏时间要长一倍,体重却只有白羽肉鸡的一半。
 
  《经济学人》在京海禽业见到的是血统鸡的第五代。血统鸡经过了80年的选育,具有生长快、腿骨强壮和抗病等特点。经过一波又一波的整合,该行业由西方的两家公司主导。
 
  最有价值的血统鸡从未离开过美英最高安全级别的农场:一只血统母鸡可能产生400万个直系后代。它们的第二代被空运到巴西、英国和新西兰等国,部分原因是为了防范禽流感等疾病的侵袭。第三代雏鸡被空运到京海等中国当地的合作伙伴那里。中国每年进口160万只第三代白羽雏鸡。
 
  长期以来,中国的育种者一直试图培育本地品种。从进口第三代或第四代鸡中进行育种是一个糟糕的解决方案,因为它们的基因已不如祖代种鸡。中国国务院今年9月发布了一份关于禽畜养殖的文件,称肉鸡育种是优先事项。但外国大公司拒绝了向中国输送二代种鸡的呼吁。高科技养鸡不像高铁那样时髦,也不像量子计算机那样“聪明”。但足以说明科技自主是多么困难。


分享到:
Copyright © 山东好利来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     鲁ICP备16018540号-1     技术支持:立博网络              网站当前访问人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