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析2022中、美家禽替抗后生产形势及分析
自1986年起,多个欧盟成员国就相继开始在饲料中禁用所有的促生长性抗生素,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畜禽养殖大国也紧随其后。
饲料业使用抗生素来抵抗家禽家畜疾病的发生,至今已有百年历史。然而,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,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,抗生素在饲料中开始泛滥使用,不断导致畜禽产品的抗生素残留以及耐药性微生物的产生,并逐渐开始侵蚀人类的健康。自1986年起,多个欧盟成员国就相继开始在饲料中禁用所有的促生长性抗生素,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畜禽养殖大国也紧随其后。
美国家禽无抗养殖近况
2017年1月1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(FDA)颁布的《兽医饲用药物指南》(VFD)开始生效,要求逐步从饲料中淘汰人医用重要促生长类抗生素。自2017年VFD生效以来,2018年美国家禽医用重要抗生素类药物(MIA)口服或注射使用量(购买的MIA活性药物成分)下降到22.2万千克,较之2017年的使用量26.8万千克,降幅达17%,美国开始禁抗的第一年,家禽养殖中重要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已下降到历史低点。另据,美国家禽行业相关数据显示,2020年美国超半数(52%~56%)的肉鸡在饲养时没有使用抗生素或离子型球虫抑制剂,而这一数据在2013年仅占不到3%,其中家禽养殖业使用抗生素的目的,逐渐从提高家禽生长性能向治疗或预防疾病进行转变。
然而,家禽无抗养殖的实施也并非一帆风顺,在饲料中禁止添加抗生素后,养殖端面临的家禽健康问题日益突出。2018年5月,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“无抗计划实施对白羽肉鸡生产影响调查结果”显示,在家禽生产中减少或不使用抗生素之后,肉鸡的坏死性肠炎、气囊炎、坏疽性皮炎、蜂窝组织炎/传染性腺胃炎、滤过性病毒肠炎、细菌性软骨坏死伴发骨髓炎、脊椎前移/卷曲背等疾病带来的防控挑战,与传统养殖户的预想差别较大。其中,肉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控问题,比预想变得更加严峻,而肉鸡气囊炎的防控问题,较预想则要少。
2022年WATT全球传媒发布的《2022年度WATT全球家禽营养与饲料调查报告》数据显示,不使用抗生素后,家禽所面临的健康问题最为凸出的是坏死性肠炎(34%)、球虫病(30%)、坏疽性肠炎(17%)和大肠杆菌病(10%)。
中国家禽无抗养殖近况
2019年7月,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,决定停止生产、进口、经营、使用部分药物饲料添加剂,并自2020年1月1日起,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。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(中药类除外)的商品饲料。自此,我国正式迈入饲料“禁抗”时代。
我国正式步入饲料“禁抗”时代前后,相关高校、科研院所、饲料和养殖企业纷纷加快寻求“替抗”技术和方案。2021年11月,农业农村部遴选了114项农业主推技术,畜禽抗生素减量替代技术位列其中。然而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表示:“‘替抗’严格意义上是包括从‘有抗’到‘无抗’的整个演变过程。就我国目前规模养殖的环境条件、密度条件、防疫条件而言,如果直接禁止在养殖中使用抗生素,将会带来更大损失。因此,从饲料‘禁抗’到养殖‘无抗’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,可能需要10年至20年,甚至更长时间,同时必须有提供相应的步骤和解决方法。”
当前,日粮营养配方和营养性添加剂的选用是“替抗”养殖技术的核心,如调低日粮蛋白质水平,充分考虑纤维、碳水化合物营养,兼顾微量元素、维生素和电解质营养平衡等。市面上现已涌现出不少“替抗”产品,包括微生态制剂、生物活性肽、中草药制剂、植物提取物等等。
因而,无抗以后,如何在满足产量需求的情况下,保证家禽的肠道健康、生长性能、免疫功能?如何维持养殖成本?如何真正做到减少抗生素使用(比如治疗用抗生素)?等等这些,统统都将成为家禽行业直面的挑战。为此,《国际家禽》杂志主办“家禽减抗、替抗生产形势分析及实践”在线会议,聚焦国内外禁抗养殖面临的问题和市场反馈,针对国内禁抗后的饲料安全形势和肉鸡养殖健康状况,探寻当下低成本“替抗”养殖的解决方案。